banner

莴笋白粉病与霜霉病的区别

存眷:    宣布工夫:2020-07-22

近期,有菜农反响,在莴笋叶片上起白霜,很多菜农以为菜叶上的白霜是白粉病,依照白粉病医治却不停不奏效果。经向专家征询,原来在莴笋叶片上起白霜不但是白粉病的特性,莴笋霜霉病发病时,也会呈现白色粉状物,要留意两种的辨认,针对性的防治才干奏效。
一、发病症状:
莴笋霜霉病幼苗成株均可发病,次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先在植株下部叶片产生浅黄色近圆型或多角型病斑,湿润时,叶反面病斑长出白霉,绝对于白粉病霉层,霜霉病的霉层比力薄且匀称。偶然会伸张到叶片正面。前期病斑枯去世变为黄褐色,病重时少数病斑联成一片招致全叶凋谢,乃至整株腐朽。莴笋白粉病发病时叶片上也会呈现白粉状物质,多从下位叶片开端发病,后向上部叶片扩展,发病初期在叶面发生白色粉状霉斑,扩展后,白色粉霉斑交融成一片,形成整个叶面充满白色粉状物,惹起叶片变黄或繁茂。前期病部长出玄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子囊壳。  
二、病原菌:
莴笋霜霉病和白粉病的病原菌均为白色粉状物,除从粉状物产生的地位及低级形状上区格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两种病害的病原物举行镜检,比力容易区分辨认。
莴笋霜霉病的病原菌为莴苣盘梗霉。孢囊梗自气孔伸出,单生或2~6根束生,无色,无分开。骨干基部稍膨大,叉状对称分枝,4~6次,长度216~536微米,骨干和分枝呈锐角,孢囊梗顶端分枝扩展成小蝶状,巨细3~5微米。孢子囊单胞,无色,椭圆形或卵圆形,无乳状突起,巨细14.3~19.9×14.28~25.7微米,孢子囊萌生发生游动孢子,或间接发生芽管。
莴笋白粉病病原菌无性态为白粉属真菌Oidiumsp.,病原菌典范特点为分生孢子梗无色,圆柱形;分生孢子通明,内有颗粒物,椭圆形至长圆形或圆柱形。发病前期,偶然可见其有性态Sphaerotheca fusca,称棕丝单囊壳,异名Sphaerotheca fuliginea,均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1、莴笋霜霉病
莴笋霜霉病在露地一样平常是在春末或秋末冬初开端侵染。一样平常可以从表皮间接侵入,也可从气孔侵入。颠末一段工夫的潜育期,可在叶外表重新发生出孢子囊。病原菌次要由风、雨水、虫豸传达。经过病菌重复屡次的再侵染,病菌就会积聚得越来越多,假如条件合适,即惹起病害的盛行。
孢子囊萌生的适温为6~10℃,发生孢子囊的温度为15~17℃,绝对湿度高发病重。种植过密,透风透光不良,定植后浇水过早过多,泥土湿润或排水不良,氮肥施用过多,也容易形成病害的严峻产生。
2、莴笋白粉病
莴笋白粉病病菌以闭囊壳在莴苣或其他寄主病残体上或以菌丝在棚室内活体莴苣属寄主上越冬。翌春5~6月,以闭囊壳越冬的放射出子囊孢子;以菌丝在被害株上越冬的产出分生孢子借气传播播,举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落到叶面上的分生孢子遇有相宜条件,孢子抽芽发生侵染丝从表皮侵入,在表皮内长出吸胞汲取养分。叶面上葡匐着的菌丝体在寄主表面皮上不停扩展,发生少量分生孢子举行反复侵染。
分生孢子在10~30℃均可萌生,20~25℃最适,绝对湿度高易发病。栽植过密,透风不良或氮肥偏多,发病重。
四、防控办法
1、增强种植办理:
公道密植,增长中耕次数,低落田间湿度。实验沟灌,制止漫灌;增强排水,制止田间积水或泥土过湿。分苗、定苗时发明病株要镌汰,带出田外深埋。实时打失病、老叶片并废弃;劳绩后扫除田间病残体会合废弃或深埋。
2、药剂防治
莴笋霜霉病:发病严峻后,受夏季光照少和棚室湿度大情况的特点,莴笋霜霉病很难防住。因而,发病初期,要实时用药防治。药剂可选用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或50%烯酰吗啉水疏散粒剂2000倍液,或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
莴笋白粉病:莴笋产生白粉病,可在发病初期用10%苯醚甲环唑水疏散粒剂1000倍液,或10%氟硅唑水乳剂1500倍液,或4%四氟醚唑水乳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湖北凯发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一切